第二章 群体意见和信念中的直接因素-《乌合之众:群体心理研究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19世纪中叶前,法国人民认为庞大的德国军队只是一支无害的国民卫队。要让他们明白这是个天大的谬误,就必须来上一次让法国损失惨重的战争。贸易保护会毁掉实行该制度的民族,但若希望大众群体认识到这一点,至少需要20年的灾难性试验。这种例子不胜枚举。

    (4)理性

    如果不是为了指出消极的影响,根本不必把理性视作对群众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。

    上文已经证明,群体不受推理影响,他们只能理解由形象拼凑起来的观念。那些知道如何影响他们的演说家,借助的不是他们的理性,而是感情,逻辑定律对群体不起作用,影响群体须借助于情感规则,对这种现象的观察可以追溯到巴黎被围困的时期。有一天,愤怒的人群把一名将军押到当时的政府驻地卢浮。他们怀疑将军把设防计划卖给了普鲁士人。一位演说能力出色的政府官员站了出来,斥责那些要求立刻处死这名将军的人。他并没有指出这种指控的荒谬性,也没有说明这个将军本人是设防人之一,而是仅仅说了一句:“正义铁面无私,让政府来决定你们的请求吧,在政府未下决定之前,我们会把他关在看守森严的监狱里。”人们的愤怒平息了。人群散后不过十几分钟,这名将军就回家了。倘若演讲者试图用逻辑定律或确凿的证据来对待盛怒的大众,恐怕如泥菩萨过河,自身都难保,更别谈解救人民公敌了。

    如果想要让群众相信什么,就先得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感情,再假装自己也有这种感情,必要时还得用极端的行为表现出对待这些感情的狂热。再打一套低级组合拳,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改变他们的看法。如捏造场景、追忆往昔、憧憬未来等,这样才能够引导大众群体回到最初提出的观点上来,慢慢揭开激起某种感情的目的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演说者还得密切注意讲话的效果与大众的情绪变化,不断调整自己的措辞,让群体把感情倾向自己的需要。

    这也就导致演讲完全不可能事先进行准备和研究。因为事先准备好的演讲,演讲者遵循的是自己的思路而不是听众的思路,就这一个事实,会使他的演讲不可能对群体产生预期影响。

    讲究逻辑的人,惯于相信一系列大体严密的论证步骤,因此在向群众讲话时,总希望以缜密的逻辑来引导听众,或是用严谨的推理来牵制听众,偏偏群体不吃逻辑思维这一套,这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。

    一位逻辑学家写道:“建立在三段论(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名逻辑学说)上的推理公式,得出的数学结论是唯一的正确答案,不可更改,即使是无机物,如果它能够演算这一组公式的话,也不得不同意这个答案是正确的。”话说得不错,但群体并不比无机物更聪明,不可能指望他们遵守这种推理,甚至连理解推理能力的都没有。如同要尝试用推理来说服原始的头脑——如野蛮人或儿童的头脑,便知道推理多么没有价值。

    不要说野蛮人或是儿童,即使是对付几百年前的那些宗教狂,理性也丝毫抵挡不过感情。让理性与感情对抗,如同拿鸡蛋砸石头一样。我们不必把智力降低到这么原始的水平去理解二者力量的悬殊。只要回顾一下历史便知,在几百年前,与最简单的逻辑也不相符的宗教迷信的生命多么顽强!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,最清醒的天才也不得不在宗教感情面前俯首称臣。只是到了现代,宗教的真实性才遇到了一些挑战。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也有不少开明之士,但没有一个人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自己在迷信中十分幼稚的一面,也没有一个人怀疑过魔鬼的罪行或烧死巫师的必要性。

    群体从来不受理性的指引,我们无须贸然对此表示遗憾。

    毋庸置疑,幻觉引发的激情、痴迷和狂热激励着人类走上文明之路。于文明进步来说,理性起到的作用反倒没有多大。幻觉是支配我们无意识力量的产物,于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来说,这些幻觉无疑是必要的。

    每个民族的精神成分中都携带着它命运的定律,它简直等同于一种神秘的力量,如同那种使橡果长成橡树或让金星在自己轨道上运行的力量一样。

    如果要认识这种力量,就必须研究该民族的整个进化过程,而不是这一进化过程不时出现的一些孤立的事实。如果只考虑这些事实,历史仿佛是一连串不可能的偶然性导致的结果。比如说我们的救世主,如果不是犹太民族的坚信,出生于加利利拿撒勒的耶稣,也不可能由一个木匠之子,变成一个影响人类两千多年之久的全能的神,使最重要的文明以他为基础形成。

    伊斯兰教的创立,假如不是阿拉伯民族那种无与伦比的虔诚,一小撮从沙漠里冒出来的阿拉伯人,也不可能征服希腊罗马世界的大部分地区,建立一个比马其顿王国领土还大的国家。如果不是法兰西民族对民主与自由的狂信,以拿破仑一个区区的炮兵中尉,又如何能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,征服几乎全欧洲的民族与国王。

    因此,还是让我们把理性留给哲人,不要过于强烈地坚持让它插手对人的统治吧。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,尽管理性一直存在,但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,如尊严、自我牺牲、宗教信仰、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